
醫用防護耗材
謹防后疫情時代需求下降
醫用防護耗材是防止傳染性疾病傳播最重要的物資之一。結合我國各地出臺的《醫用耗材采購清單》以及國家衛健委出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試行)》,可以將醫用防護耗材分為口罩、醫用防護服、醫用護目鏡、醫用手套、醫用防護帽、醫用鞋套等。數據顯示,我國醫用防護耗材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7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758億元。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我國醫用防護耗材市場規模將達到90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9%(見圖1)。
全球醫用防護耗材企業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代工生產企業居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醫用防護耗材是最重要的醫療器械之一。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國際醫用防護耗材市場仍存在一定的需求空間。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也應積極提高高端產品技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抵御需求驟降風險。
國際產業特點:整體面臨龐大的需求缺
目前,國際上仍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采取防疫隔離措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全球一線醫務人員每月需要約8900萬個醫用口罩、7600萬雙醫用手套、160萬副護目鏡。
疫情防控早期,部分國家和地區政府儲備意識不足,并未將醫用口罩、防護服等易耗品列為重點儲備,醫院也基于運營成本壓力,對日常醫療需求較低、使用場景有限的醫用防護服、護目鏡實施“零庫存”,致使疫情防控中,相關醫用防護耗材面臨龐大的需求缺口。各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出臺政策限制醫用防護耗材及其原材料出口,并且積極對接我國企業采購相關物資。
國內產業特點:產能充足,但分布不均且產品偏中低端
我國醫用防護耗材產能充足,相關生產企業近400家(不含疫情防控期間應急獲批的新增企業)。從生產企業地域分布看,基于上游原材料資源優勢,目前,我國醫用防護耗材產能主要集中在華東及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江蘇、山東等省份。國內醫用防護耗材生產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不高。
以醫用口罩為例,熔噴布作為口罩的重要原材料,被稱為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心臟”,我國經營范圍涉及熔噴布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和河南三省,這三省的熔噴布生產企業數量占全國總數的49.02%,而湖北省僅占到全國的4.03%。我國有2萬多家企業涉及口罩生產經營,但具有醫用口罩生產資質的企業僅348家(不包含疫情防控期間應急獲批的新增企業),且大多數為全球代工廠家,產品偏向中低端,能夠生產N95/KN95口罩的企業只有58家。
行業發展新趨勢:未來或呈現過剩狀態
早期新冠疫情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圍廣,諸多醫用防護耗材企業及跨行業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擴產、轉產醫用防護耗材。根據天眼查數據,今年以來,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產品,其中不乏中石化、富士康、比亞迪、OPPO等跨行業企業。
未來,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醫用防護耗材需求將面臨斷崖式下降,隨后很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因此,醫用防護耗材相關企業有必要時常關注國際疫情發展態勢及相關產品需求情況,積極提升自身產品技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抵御需求驟降風險,以免產能過剩。
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
發揮優勢搶占國際市場
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通過對患者生理特征進行實時監控等,為醫生提供信息及救治幫助。參考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醫學裝備目錄》,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可以分為呼吸機、監護儀、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除顫儀、輸液泵、測溫儀等。數據顯示,全球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增長穩定,預計2020年將達到262億美元(見圖2)。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社會老齡化程度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市場快速擴大?傮w來看,全球市場呈現外資品牌主導歐美市場及高端市場,中國企業主導亞、非、拉市場及中低端市場的格局。國際市場的參與者主要通過打造具備多元化功能模塊的高端產品提升市場份額,國內市場中的內資企業則不斷通過技術提升、進口替代等方式搶占市場空間。
國際產業特點:全球市場主要由國際知名綜合型醫療器械公司占主導地位,部分細分領域也有隱形冠軍企業重點參與
目前,全球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市場主要由荷蘭飛利浦、美國GE、美國美敦力、中國邁瑞、德國西門子等綜合型醫療器械企業占據。但在部分細分領域中,相比于綜合型醫療器械企業,該領域隱形冠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更高。以呼吸機為例,瑞典潔定(Get inge)、瑞士哈美頓(Hamil ton Medical)、德國德爾格等品牌在全球呼吸機市場中占主導地位。
國內產業特點:國產品牌利用政策優勢實現技術突破與市場崛起,外資企業通過合資共建或專利授權的形式實現布局
我國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企業較多,主要集中于長三角及珠三角區域,但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行業集中度較低。目前,我國市場上的高端監護儀、體外膜肺氧合機等高端產品,以及國產呼吸機中的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仍然主要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分級診療政策逐步落地,基層醫療器械市場不斷擴容。在《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措施的東風之下,國產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在國內基層市場中的占比有所提高。此外,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通道的設置,激發了企業的創新熱情,直接推動內資企業積極提升研發能力,突破先進技術壁壘,從源頭上解決核心技術問題。
我國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吸引了眾多外國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企業,但由于對我國市場了解不足及自身品牌定價偏高等原因,他們很難以自有品牌進入,往往通過與我國企業合資共建或者專利授權的方式實現布局。
行業發展新趨勢:我國企業可抓住時機搶占國際市場
今年初,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防控相關醫療物資供應緊張。國外方面,歐盟相關文件顯示,基于疫情形勢日益嚴峻,傳統醫療器械供應鏈只能滿足約10%的需求量。同時,很多品牌由于產品定位及價格較高,不適于各國政府大規模采購。因此,部分國家和地區傾向從我國企業,如邁瑞、寶萊特、理邦等采購醫療設備。
未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對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的剛性需求將日益減少。我國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緊抓各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負壓隔離病房及特種醫院的契機積極布局,搶占國際市場空間。
通過對疫情影響及市場發展前景進行綜合考量可以發現,呼吸機、監護儀和體外膜肺氧合機市場發展空間較大。后疫情時代全球構建防疫機制所釋放的龐大市場,將促使生命監護及支持類醫療器械領域變身為“潛力股”。